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工學院簡訊

學術成果

張聖琳:超高齡化的城鄉規劃與社會設計:高鐵-健康(Transit-Health-Oriented Development)導向的雲林適老開發研究
  • 發布單位:工學院

  探索、打造超高齡社會的適老生活方式(aging friendly lifstyle)對當前的臺灣社會至為重要。從大健康概念出發,發展能預防長輩失能的安全舒適環境管理、居家-社區健康培訓計劃,以及照護支援網絡系統刻不容緩。台灣於2026年即將進入每5個人中就有一位長輩的超高齡化社會。2019年臺灣社會高齡者中的初老族(65-74 歲)佔老年人人口比例 70%-80%,中老族(75-84 歲)佔老年人人口比例 10%-20%,老老族(85 歲以上)約佔老年人人口比例的 2%-7%。現階段高齡者慢性病已造成龐大健保醫療負擔。根據健保大數據分析,2017年慢性病患者629萬人,其醫療費用佔健保總費用之三成達2,318億元。患者中六成為65歲以上長輩,他們中有六成患有兩種以上慢性病(李伯璋,2019)。相對於龐大的健保負擔,更關鍵的是,慢性病照護需要大量的人力,然而臺灣社會已經逐漸走向由初老族群以及外籍看護照顧中老與老老族群的場景,超高齡化的社會中,我們將嚴重欠缺可投入照護的社群支援網絡,讓長輩得以安養天年。本團隊從居住環境與長輩身體為核心,研究適老生活方式中如何營造安全無障礙居所,永續平衡室內外環境舒適,鼓勵長輩適當參與健康訓練活動,密切觀測長輩身體健康指數,以及孵化友善互助的社區支持網絡。

 

  針對前述問題,我們透過台大雲林生活實驗室,開始在地方資源有限的雲林縣組成結合環境科學、健康醫學、安全居住,以及人本科技的跨領域研究團隊[1],共同嘗試從預防老化的角度尋找有人文關懷的科技解方:營造健康安全舒適的微環境(micro-enviroment ),促進長輩維持身體的活力與能動性,進而減緩長輩成為身心功能退化與失能的高齡症候群。結合高鐵與健康的智齡開發模式,是團隊長期目標(圖)。現階段生活實驗室研究特別著重健康安全舒適的“小尺度環境”包括室內與鄰接家戶的室外空間以及社區尺度的公共空間的空氣品質、溫濕度、舒適度等物理因子。我們定義“小尺度環境”同時包括室內居住空間以及生活範圍的戶外空間,例如庭院與社區開放空間。過去幾年微型感測器的蓬勃發展,讓多數人對包括空氣品質、紫外線強度等環境品質監測與預報較為熟悉,卻忽略室內空氣品質(如二氧化碳、 PM2.5濃度)可能比室外更差。微環境的類型也包括了機構型的醫院、長照中心、日照中心、社區關懷據點、C據點、長青食堂,或者學校校園與教室以及政府機構等公共性建築。這些地方的室內外環境是否安全健康,關乎眾人的身體健康。整體而言,團隊認為健康高齡者之適老生活方式兼顧四向度:舒適的室內外環境、無障礙的安全居所、可參與的社區運動,與互助支持的混齡社群。移動性低的長輩若能生活在舒適無障礙的室內外環境中,可減少他們跌倒與生病的風險,進而減緩他們的老化;常參與社區運動,可有效減緩長輩肌耐力退化並促進彼此日常社交互動;以長輩為中心,形成活絡的家人與鄰里支持網絡,可隨時照顧長輩日常生活需求,減少長輩陷入孤獨無助的狀態。

 

 

 

 

 

  正在進行中的雲林團隊將積極與縣政府溝通,期待建立大健康示範區,區內採用生活實驗室的方法在示範區內整體實驗適老大健康生活方式。示範區內可以多元測試創新的終生建築、無障礙開放空間、室內外環境IoT舒適度管理,乃至於增肌健身運動以及社會互助支持網絡。國內外高齡研究者、政策規劃者,政府官員,乃至於社會大眾對於荷蘭霍格威(Hogeweyk)為失智長輩們營造的失智村評價很高。然而,其中失智長輩居民的健康已經不可逆,而以大健康為核心價值的高齡政策重點在於防止/延緩高齡者進入失智狀態。研究團隊認為高齡化人口占比為全臺第二的雲林縣適合發展大健康示範區,孵化適老產業生活實驗室。研究團隊整合研究成果提供優質的環境管理、無障礙的空間,以及適當的體能培訓,有助於活躍老化。營造本研究團隊的成果可透過大健康示範區的基礎設施與服務系統進一步疊代推進。(建城所張聖琳教授提供)

 

 

[1]國立臺灣大學跨領域雲林研究團成員分別來自:臺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地理系、大氣系、城鄉所、資工系、資管系、環職所、醫學系、創新設計學院、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管系與建築室內設計系)以及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機械系與創新育成中心)。110年度與111年度之基礎研究,包括:社區高齡者家宅舒適度試點監測(國衛院A1 -11002)、高齡者移動性調查 / 社區中心至健康醫院與藥房(科技部110-2621-M-002-013-),以及高齡者接受健康資訊與科技使用訪談(科技部110-2621-M-002-013-)。111年度總計劃(國科會111-2621-M-002 -018 -)以鏈結雲林在地社區為主,對接利害關係人,並形成在地導向的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