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摘自機械系電子報Vol. 16, No3 焦點人物〉
專訪機械系B69級學士系友,現任碇基半導體總經理
人格養成
目前任職於碇基半導體,邢泰剛學長在同事及朋友眼中是位典型的理工男。他認為其人格的養成來自於父母的身教。家中常有很多畢業學生懷著感恩心情,前來探望終身奉獻國小教育工作的父母。他慢慢體會到:原來平日處事嚴謹、對孩子家教甚嚴的父母,在學生眼中竟是如此溫暖。就是這樣的成長背景,塑造了自己今日在職場上為人處世的態度。同時,也正因父母對教育的重視,以及成長路上幸運地遇到耐心的師長引導啟發,讓自己在學業上一路有著還算順利的表現。
雄中畢業後,他北上求學,當時沒有高鐵,要回高雄一趟並不容易。同時外交情勢變化時代背景與社會氛圍激起青年人對社會的自我反思,興起了一股返鄉服務的風潮。他也選擇參加了社服團,經由同鄉校友會的緊密凝聚力,同學們彼此扶持,更深入去了解臺灣社會,重新認識這塊從小生長的土地,內心充滿了感恩。基於回饋的心情,出社會工作迄今,自己持續認養偏鄉孩童、參與公益,默默傳遞父母及師長曾給予的溫暖。
挫折帶來滋養與淬鍊
邢學長受訪時提到一件很重要的成長,要跟學弟妹分享剛進入臺大機械系就讀時受到的衝擊。因為在第一學府裡,身邊不乏來自各個地方的奇才異士,頓時讓他深刻體會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例如在大一時工程圖學課堂,彰顯大家對空間認知能力的差距遭遇到不少挫折;幸好還有當時甫學成歸國的周元昉老師,年輕而充滿活力,極為專注地教授「靜力學」,為大一菜鳥帶來了新的刺激。在大一國文課,遇上教授以臺語獨特地帶領大家吟誦唐詩,為他打開了嶄新的文學視野,開啟了閱讀新領域;儘管面對顛覆以往的考試領導教學方式與優異的同儕壓力,所幸在臺大的自由學風,開啟他不同層面的眼界、懂得不再為考試分數而上課…種種截然不同於傳統填鴨的學習與體驗,最終都在淬煉自己。如今回想起來,青澀歲月的跌跌撞撞,終就成為茁壯養分,刻畫成一段段令人懷念的美好時光與回憶。
跳脫舒適圈
赴美深造之前,邢學長曾經在中鼎集團旗下的新鼎系統工作兩年。學成歸國後,先轉至工研院任職,接著進入台達電。之所以決定出國留學除了背負父母的期望,他也決意尋求不同於眾的路徑。他常思索是否應選擇傳統機械產業,一個穩定但可預見20年後依然是顆小螺絲釘的人生;抑或是鼓起勇氣,跳脫舒適圈去探索不同的領域與方向,追求更具前瞻的發展。儘管後者的路途充滿艱辛,但是可能有更豐富的收穫與體驗。他勉勵學弟妹們,內心要保持遠見,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要以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後的視角來看待人生。面臨人生的岔路時,要細心觀察深思熟慮,勇敢選擇那條孤寂但充滿開拓性的道路。或許未來克服困難、經歷艱辛後所獲得的回報會更為豐盛。邢學長的職涯涵蓋了多個領域,從工研院的微機電系統探索感測技術(sensor)、射頻技術(RF),到後來邁入電力電子與半導體領域。他在這些不同領域中邊做邊學,付出極多。然而,他始終秉持一步一步學習的態度,幾乎每隔十年朝著一個新的大方向邁進,持續以學習為動力,不斷前進。
洞悉未來才能創造時代
「時代創造青年、青年創造時代」。Steven Jobs 二十一歲創蘋果,也創造智慧裝置的風潮; Elon Musk 二十四歲創業,也引導現在電動車趨勢,都掀起時代前進的大浪潮。也許他們兩位都是難得的神級人物,但邢學長仍相信年輕人經過審慎思考後,選擇正確的方向,勇敢乘風破浪、冒險前行,同樣能夠成為引人矚目的時代造浪者。在過去十年內,他深耕於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GaN)的新興方向。也秉持著與台達創辦人鄭崇仁先生相同的理念,肩負起節能減碳、回饋社會、追求環保的社會責任。
儘管跨足半導體領域,其背後運用的技術仍奠基於他在臺大機械系的紮實訓練。知識為本,本立而道生。儘管科技日新月異,將所學厚植變通並整合應用技術緊密融合各個層面。進入職場多年後,深深體會到相較於在學校所唸的是否為主流科系,這些能力更為重要。因此,他鼓勵學弟妹們不要妄自菲薄,應用心扎穩基礎,特別是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並將這些基本概念貫通到其他領域。他一再強調培養系統化整合思維的重要性,以及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多層次的思考方式,將為工作的更上層樓帶來極大的助益。
舉產品的開發為例,它是一個涵蓋多方面的綜合過程,儘管在最終產品中,機械可能並非主要焦點,但其存在卻不可或缺。因為各種電子化的產品,在最終階段都需要與外界互動,這牽涉到機械結構、熱特性等問題。所以,即使機械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不是主要的關注點,但它仍然是整個產品開發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在各個領域中,機械相對較不是最熱門但是仍是重要關鍵。然而不論身處哪個領域,只要擁有基本的學習心態,深入了解該領域的本質並持續學習,仍然有機會在該領域中取得成就,甚至可能成為領導者。所以不要輕易畫地自限,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精神以跨足不同領域、整合多種技能的能力,這將有助於未來的長遠發展。
終身學習 一步一腳印
臺灣受到歷史的影響,有別於其他國家,電子業幾乎都參與ODM或代工項目因此發展蓬勃,逐漸成長為一個巨大的產業體系,造成臺灣的電子業發展遠比機械業發達。而產業變化也直接影響到教育體系,也決定了教育與就業的發展方向,所以臺灣的大學電機科系多集中在硬體訓練。對於正在選擇就業或學習方向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但是技術變化快速,不斷學習才能一直保持自己競爭力。
然,人生的旅途漫長而充滿變數,臺大光環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供光與熱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負擔。企業錄取新人時可能會肯定你學歷的卓越,但實際上,光環也代表更高期待有時會成為負擔。所以學弟妹必須知道:在校學習的道路是一個起點而非終點,因為技術變革的速度驚人,特別是在工程領域,變動之快顯而易見。如果認為現在所學可為一生所用,那絕對是錯誤的觀念。邢學長指出即便取得博士學位,面對日新月異的新知,他仍一直不斷精進學習,他笑稱這幾乎像重新攻讀了兩三個博士學位。
他深信人生的道路雖漫長,但最重要的是要「一步一腳印」地好好學習。除了聰明才智,腳踏實地的做事態度更是成功的關鍵與契機。俗諺「滾石不生苔」,每天都有新的點子,彷彿有著無限的創意。然而,長期下來,這種不斷變換的態度也可能會阻礙成就的實現。他建議學弟學妹,要踏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無論在學業還是事業上,擇其所愛、愛己所選,持續累積知識、磨練技能、保持穩定的努力與執行力,才是實現成功的不變法則。此外,比起智商(IQ),情商(EQ)通常更重要,常常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少一點反叛性,多加一點服從性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碇基半導體(Ancora Semiconductors)的前身源自電源大廠-台達電子(Delta Electronics)研發中心,孵化多年後於2022年升級轉型成立了合資子公司,專注於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發和開發,致力實現更先進、更高效、性能更出色的能源半導體應用,並為客戶提供新一代氮化鎵技術和解決方案。
對公司而言,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至關重要,因此碇基半導體的獨立運作,能更清晰地關注這個領域的發展。其次,公司與合作投資夥伴一起努力,以實現共享利益和互利共贏。當新公司能夠成為一個獨立實體時,便可以擁有更大的商業靈活性,將產品銷售給更廣泛的客戶,為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自主性。
邢學長堅信「一步一腳印」的原則讓他能夠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持續努力邁向目標,同時也能夠承擔計算過的風險,在充分計算過風險的基礎上能敢於冒險。這兩個原則使他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能夠審慎權衡,確保每一次決策都經過充分的思考和風險評估,從而做出明智的決策並持續前行。

邢學長攝於桃山瀑布

邢學長登合歡尖山

邢學長於2023TTA會議
文◎袁蕙芸、邢泰剛總經理/ 圖◎邢泰剛總經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