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工學院簡訊

學術成果

薛書舜、呂建宏、吳宛儒、林達顯、王勝仕:Protection of human γD-crystallin protein from ultraviolet C-induced aggregation by ortho-vanillin,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61 (2021) 120023
  • 發布單位:工學院

  白內障 (cataract) 被認為是目前全球人類最主要的眼疾之一。雖然白內障發生之詳細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研究證據顯示,白內障與人類眼球中之水晶體蛋白 (crystalline proteins) 的聚集 (aggregation) 或錯誤摺疊 (mis-folding) 現象有關。人類 γD-型水晶體蛋白是具有173個胺基酸殘基之結構蛋白,為人眼水晶體中之主要 γ型水晶體蛋白之一種;其與幼年及成熟白內障 (juvenile & mature-onset cataract)之發展高度相關。本研究目的在於尋找具潛力之小分子物質(例如:鄰香蘭素(ortho-vanillin)),並探討其對於人類 γD-型水晶體蛋白經UV-C紫外線照射(ultraviolet-C irradiation) 誘導產生聚集之影響。依據我們光散射 (right-angle light scattering)、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及凝膠電泳 (electrophoresis)之實驗結果指出,鄰香蘭素可抑制人類 γD-型水晶體蛋白因UV-C紫外線誘導產生之聚集,且抑制效果與鄰香蘭素濃度間成正相關。此外,同步螢光光譜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及色氨酸螢光猝滅 (tryptophan fluorescence quenching) 結果顯示,鄰位香蘭素與蛋白質間(主要是色氨酸殘基)之交互作用/鍵結會誘導人類 γD-型水晶體蛋白結構產生變化。最後,我們亦透過生物資訊 (bioinformatics) 及分子對接 (molecular docking) 等工具之輔助,對於鄰香蘭素與人類 γD-型水晶體蛋白間之交互作用區域及主宰之交互作用力等方面,提供更深入之資訊。我們認為,雖然無法直接使用鄰香蘭素治療白內障,但相信本研究之成果對於開發及設計治療白內障具潛力藥物方面,將能提供可行之建議。(化工系王勝仕教授提供)

 

 

Art editor Img

 

圖1. 本研究實驗結果之概觀圖 (overview)

 

 

 

 

Art editor Img

 

圖2. (A)人類 γD-型水晶體與鄰香蘭素所形成其中,錯合物之最佳鍵結模型 (其中,Pi-Pi stacking: blue dash line; hydrogen bonding: yellow dash line) (B) 2D 交互作用關係圖 (其中,Pi-Pi stacking: green; hydrogen bonding: vio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