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工學院簡訊

學術成果

黃名證、Parag Parashar、陳安肜、施士塵、曾耀萱、林啟欽、葉萱妤、Arnab Pal、康敦彥、林宗宏*:Snake-scale Stimulated Robust Biomimetic Composite Triboelectric Layer for Energy Harvesting and Smart Health Monitoring, Nano Energy 2024, 122, 109266 (Front Cover) (8 January 2024).
  • 發布單位:工學院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來臨,穿戴式裝置的需求大增,因此,找尋能為其有效提供電力的方法也受到重視。如同太陽能,生物力學能也是環繞在我們生活周遭,甚至我們自身,是很方便可以獲得的再生能源之一;甚而,其不會受到天候或季節的影響。在近幾年,摩擦電奈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已然成為收集生物力學能最受重視的技術。然而,其工作原理需要材料的往復接觸,常會造成表面的損耗及電輸出性能的下降。因此,急需找到能克服這些問題的材料。在本研究中,受到蛇鱗結構和成分的啟發(圖2-3),我們提出利用其仿生角蛋白膜來當作TENG的接觸層,提供優異的機械彈性和耐久性,從而解決固體-固體TENG的材料損耗問題(圖1)。仿生角蛋白膜具有齒狀微觀結構,與商業薄膜相比,具有更好的電荷轉移效果、低摩擦材料損耗和長期穩定輸出(圖4-6)。此外,我們也將仿生角蛋白膜 TENG 整合到自行車中,用於生物力學能收集及驅動警告LED燈號,確保夜間騎行安全,並提供穩定的 300 V 電力輸出至少 6 小時(圖7)。此外,我們也提出智慧健康監測系統,將基於TENG 的自驅動壓力感測器嵌入到自行車坐墊中,以準確捕捉騎乘者在不同地形坡度上的姿勢(圖8)。利用獨特的生物力學訊息,實現了機器學習輔助的高精度使用者識別和地形坡度資料分類,為未來智慧醫療及運動科學應用奠定了基礎(圖9)。本篇研究也獲選為封面故事(圖10)。(醫工系林宗宏教授提供)

 

 

 

圖1. 用於生物力學能量收集和智慧健康監測系統的仿生角蛋白膜TENG的設計理念。

 

 

 

圖2. 旋轉TENG結構設計及工作原理。

 

 

 

圖3. 蛇鱗、PLA 和Nylon薄膜 TENG 的耐磨性和電輸出性能。

 

 

 

圖4. 仿生角蛋白膜的製備流程及材料性質鑑定。

 

 

 

圖5. 基於蛇鱗狀、扁平狀和水滴狀結構的仿生角蛋白膜,其TENG的耐磨性和電輸出性能。

 

 

 

圖6. PTFE 和各種仿生角蛋白膜的表面行為。

 

 

 

圖7. 仿生角蛋白膜TENG在生物力學能量收集系統的應用。

 

 

 

圖8. 自驅動坐墊壓力分析系統。

 

 

 

圖9. 開發之自驅動智慧健康監測系統。

 

 

 

圖10. 本篇文章獲選為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