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工學院簡訊

校友動態

建城所校友|海洋守護者 顏寧
  • 發布單位:工學院

〈內文摘自城鄉通訊2023年春季號

 

顏寧小檔案:R94 屆
現職:澄洋環境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
長期關注海洋、漁業與海洋廢棄物議題的倡議者
專長:海洋科普溝通、環境策展、海洋公民科學、海洋廢棄物議題
經歷:2012-2018 綠色和平基金會 海洋專案主任
           2018 ~至今 聯合報倡議家專欄作家
           2019 ~ 辦理台灣第一屆海廢高峰會
           2021 ~ Marine Litter News 編輯

 

Art editor Img

圖左:2018年在澎湖舉辦海岸快篩調查工作坊,邀請數個NGO參與。圖右:馬祖海廢調查。 供圖|顏寧

 

 

 

Art editor Img一、關於進城鄉所前後的學思歷程


Q:請學姐簡單分享一下自己的學思歷程,及到城鄉所就讀的契機為何?


A:我大二的時候買了畢老師的書,從那時候知道了城鄉所,因此大三修了夏老師的課,以及畢老師的「人與環境關係導論」。我大學的專業是景觀設計,因此對人和空間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但我之所以會報考城鄉所,是因為我想要留在台大跳舞。我大四加入了台大現代舞社開始學習跳舞,那時候很希望可以繼續跳舞、繼續表演,所以考城鄉所其實是想要有一個理由可以繼續跳舞,也因此我在城鄉所主要的時間都在跳舞和辦舞展。


Q:在城鄉所就讀期間有沒有遇到令你記憶深刻、或是影響你很多的人或事呢?

A:在城鄉所影響我最深的應該是我們經常在公館吃吃喝喝煮東西,我一直到現在都很喜歡大家一起聚在一塊煮飯聚餐。以前我們各自會把自己神奇的朋友找來公館一起吃飯玩耍。我因為跳舞認識了一位音樂家,有一次我帶這位朋友來城鄉所吃晚餐,她剛好帶著大提琴就在現場即興表演,當時連劉可強老師都過來欣賞。大家就一起吃晚餐,邊聽大提琴邊喝酒,那次是很棒的回憶。(圖說:新北海廢調查。供圖|顏寧)

 

 

二、關於工作


Q:可以為我們介紹一下您現在從事的行業及平時的工作內容嗎?

A:我現在的公司是四年前和我的夥伴們一起成立的。我們公司目前主要接政府標案,像是一些環境調查的案子,例如海洋垃圾(海廢)。除了海廢調查之外,也有做企劃及演講活動,用以推廣海洋有關的科普,讓更多人了解關於海洋的知識。

 

Q:在台灣像您們這類型的公司多嗎?

Art editor ImgA:台灣的顧問公司很多,有很多大前輩。但我們創業是希望可以專注在海洋廢棄物這個議題上,目前沒有公司是專門只做海廢的,所以我們在這些顧問公司中算是特別的存在。與一般顧問公司不同的是,我們投入很多心力做學術發表,這四年已經有七篇學術論文發表,同時我們很積極地參加國內外的研討會,尤其是國際研討會。因為我們認為台灣在海廢領域的治理、調查和發現都是很可貴的,與其他國家比起來毫不遜色,甚至是走得更前面的。我們很希望與他人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也希望讓台灣在世界的能見度可以更高。我和我的同事先前在NGO時建立了一些國際網路,我們就會與這些國際夥伴積極交流,例如我們與幾個東亞區域的NGO每個月會定期線上聚會,分享彼此最近的工作情況。總而言之,我們與國內其他顧問公司比較不一樣的是,我們會有一些區域、甚至國際上的合作,也會積極的發表國際學術論文。

 

Q:為何想以國際學術發表作為公司主要的發展方向?

A:因為我們團隊中目前沒有大學教授,且沒有博士的頭銜。因此要證明我們不同於一般NGO,最快的方式就是建立在這個領域中的專業度與可信度,而在期刊上發表文章是我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我們有很多實務調查的經驗和數據。這些資料都存在電腦裡不被人所知的話,其實是非常可惜的。唯有公開這些資料與他人做學術交流,這些資料才會變成有價值的東西。我自己剛接觸這個領域的時候,花費了很多時間念許多paper,我認為如果沒有這些前人努力的結晶,後來的人是很難了解現在世界的趨勢以及關於這個領域的進展,所以我們才會投入很多時間與金錢在國際發表上面。(圖說:2011年以志工身份參與希望號(Esperanza)在太平洋巡航。供圖|顏寧)

 

 

三、關於海洋議題倡議


Q:您與海洋的淵源緣起於哪裡?

A:主要是因為我先前在Greenpeace工作時,我的人生有很大的轉彎。城鄉所畢業後我去北藝大工作一陣子,後來到雲門舞集的演出組當助理,但我其實一直都對環境的東西有興趣,只是當時投入在表演藝術的領域中。那時我也到處打工,有一位城鄉所學姐在Greenpeace工作,詢問我可不可以幫忙做一份漁業經濟的研究,當時的我對經濟方面不了解,但學姐說你有受過城鄉所訓練,你一定可以!於是我就蒐集相關資料、參與會議跟討論,後來完成了那份研究。很大的轉折點是學姐問我想不想去船上,鑑於我當時的生活遇到一些瓶頸,很希望有一個暫時逃脫的出口,所以即使我不太知道上船實際上會做些什麼,還是答應了她,很快在一週後出發。就這樣我在太平洋上待了六十天。在船上主要是做漁船的訪問,與這些漁民交流,並了解是否有非法捕撈行為。上船遇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大家對海洋都很有熱情、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故事,讓我覺得實在太有趣了!在那個情境感染之下,如果有機會我很想跟他們一起工作。下船以後,我從2012年加入Greenpeace做海洋相關的工作,一開始做過度捕撈議題,後來發現全球開始關心海廢問題,所以我就改做塑膠議題。我覺得Greenpeace比城鄉所更像是一所學校,它會訓練你如何策略性思考,有很多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做分析,我在Greenpeace裡學習到很多東西。城鄉所則是像一座森林,你可以自己去自由探索。


Q:您和夥伴以前進行什麼面向的海洋議題的倡議?您們大多是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倡議?

A:我們曾聯合幾個NGO團體去遊說環保署,那時成立了海廢治理平台,後來我們擬了《臺灣海廢行動治理方案》。像現在不能提供塑膠吸管就是我們倡議的成果,我們會研究國際的走向,再去跟環保署建議,這就是倡議的一種方式。

 

Q:在長期的海洋倡議過程中對自己及整體社會結構制度有何反思與看見?

A:在倡議的過程中發現民眾常常對政府部門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公部門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我們也逐漸發現有時候公部門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我們知道該怎麼做,或許成為輔助政府的一方,讓事情往我們想要推動的方向走。後來我與我的夥伴就獨立出來成立公司,我們希望自己成為智庫的角色,協助公部門幫助台灣環境變得更好。如果大家可以坐下來討論出一個讓事情進步的方式,我很願意成為那個來推動的人。

 

Art editor ImgQ:覺得自己在這個領域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A:我認為我是一座橋。我們了解NGO在想什麼,但政府部門不知道NGO在想什麼,這時候我就可以站在中間當他們的橋,翻譯彼此的對話。而專業科學家和學者講話也比較難理解,作為推動科普的專業人員,我們可以把科學家講的比較艱澀的部分,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其他人了解。換句話說,我覺得自己擅於轉譯不同領域的話,並從中找到合作的機會。

Q:海洋科普溝通的方式是什麼?

A:溝通有很多種方式,其中之一就是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實體的或線上的都有。當政府部門有一個想法,我們可能會參考國外的作法、或找不同NGO一起交流,大家分享經驗,把複雜科學的東西轉化讓大家能夠了解,還有透過演講或是做資訊圖表的方式來呈現。

Q:目前在海洋科普溝通、海洋公民科學領域中有沒有遇到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

A:台灣的媒體對於科學類別的興趣較低,不知道如何去普及大眾。我需要將調查結果用很簡單的話翻譯給媒體,他們聽懂以後才能把知識傳播出去。不過即使他們聽懂了,在台灣媒體生態圈這個議題還是過於小眾,大環境比較少關注。因此推廣海洋公民科學需要花比較多心思去思考傳播方式,才有機會將知識傳播出去。(圖說:2018年在澎湖海邊與日本和韓國專家交流。供圖|顏寧)

Q:看到國際案例如何反思台灣?

A:每個國家都不太一樣,其他國家成功的地方不一定能複製到台灣。像是媒體方面,在歐洲他們不用開記者會,只需要發新聞稿,媒體就會報導。在台灣這樣做的話只會石沉大海。台灣的NGO可以做到倡議與遊說成功,但在日本和韓國來看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很難看到國際上有什麼案例就直接複製過來台灣,還是要依照社會發展及整體狀況去調整。以民間NGO的發展來看,台灣的NGO發展非常蓬勃。這與我們有一個高度民主發展的社會有關,與其他東亞國家相比,台灣NGO能夠做更多的事情,民眾參與、政治參與與遊說逐漸成熟。但台灣在海廢研究領域上就較為薄弱,這十年來海廢議題在國際上的成長速度是非常快速的,但是相關研究在台灣就比較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要積極發表的緣故,我們多發幾篇,就會成為台灣在這個領域裡最頂尖的專家。

 

Q:保護海洋人人有責,我們在面對海洋時更應該注意什麼?

A:一般人可以先認識魚的種類,例如了解自己平時吃的海鮮從哪裡來?海鮮的捕撈方式是否合理?這個產業是否有血汗勞工?光是吃海鮮就可以對這個產業有很多的了解。有空也可以多去海邊走走,參與一些海上運動,浮潛、衝浪等等,當你真的看到海洋的時候,你就會想要了解這個世界。淨灘也是件很好的事情,會發現很多平常用的東西都流到海邊,可能下次去買瓶裝水的時候就會多思考兩秒鐘是否真的要買。總而言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重新省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沒有對海洋造成破壞和負擔。

Q:從一開始到現在對於海洋的感情有什麼轉變?

A:一開始是處於一種好奇,我很好奇這群人為什麼在這件事上這麼有熱情,我原本對海洋是很陌生的,所以我花很多力氣去學習這方面的相關知識,去認識在做海洋研究的人,去認識不同的NGO,這些都打開我的世界。因為過去的我一直都生活在陸地上,很少去海邊,所以突然跑到一艘船上去冒險,一切都變得很新奇。

 

 

Art editor Img

2018年在澎湖舉辦海岸快篩調查工作坊,邀請數個NGO參與。供圖|顏寧

 

※ 訪談整理 秦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