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腐蝕行為於台灣高溫濕熱的環境下為相當常見的自然現象,此現象對離岸工程來說亦是需要克服的課題。金屬腐蝕不僅造成構件機械強度下降、使用年限縮短,更嚴重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又目前保護海洋結構物之防蝕方法,包含陰極防蝕、塗層保護等,其可能伴隨負面影響(氫脆)或具時效性(塗料起泡),因此從材料本質改變材料性質為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沃斯田鐵系不鏽鋼具良好抗蝕能力及機械性能,為理想之材料設計基礎底材,藉添加高含量鎳、鉻、鉬等合金元素,形成超級沃斯田鐵系不鏽鋼以獲得更高強度,耐蝕性更佳的材料。本研究採用新開發之中熵超級沃斯田鐵系不鏽鋼(Medium-entropy Super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ME-ASS)冷軋鋼板,藉不同時效熱處理以達不同應用之目的,並對材料之機械性質、電化學及抗菌性質進行分析,並與目前商用超級不鏽鋼(S31254)及304含銅(304Cu-SS)不鏽鋼進行比較。實驗結果發現,經不同時效處理之ME-ASS硬度在時效處理4hr達到峰值,12hr與24hr之硬度下降,48hr硬度再度上升(圖1);同時循環極化曲線圖中可發現4hr的ME-ASS抗蝕能力與S31254相當。但隨著時效時間持續增加反而會造成ME-ASS抗蝕能力下降(圖2);在抗菌性質上則是時效處理48hr的ME-ASS呈現最佳的抑菌效果(圖3)。(工科海洋系李岳聯教授提供)

圖1 不同時效時間下ME-ASS硬度之變化

圖二 ME-ASS、S31254及304SS試樣之循環極化曲線比較圖

圖3 ME-ASS、S31254及304SS試樣之抗菌能力比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