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大的乾旱,突顯出國內整體水資源使用上的許多議題,像是相較於中南部,為何臺北不缺水?若超抽地下水可能帶來甚麼風險?面對水荒,產業要如何拓展多元水資源?國立臺灣大學20日舉辦記者會,分析國內水資源現況並提出政策建議,說明翡翠水庫的建造營運、金門水資源及水質改善計畫,以及水資源永續使用的技術研發等,解析臺大水資源研發能量及產學合作實例,致力使每一滴水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後排圖左至右分別是臺大化學工程學系童國倫教授、臺大工學院副院長高振宏教授、臺大主任秘書王根樹教授、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侯嘉洪教授、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駱尚廉教授以及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游景雲教授。
臺大工學院水科技與低碳永續創新研發中心主任駱尚廉率游景雲、童國倫及侯嘉洪三位教授進行解說。臺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游景雲說明國內水資源的現況、相關政策及措施,提醒政府目前提出的水資源開發計畫應更完整的進行規劃,以及開拓多元水資源的必要性。一旦遇到缺水,如海水淡化廠就能提供穩定的工業用水,其重要性就會突顯出來。
回顧民國69年間,臺北曾嚴重缺水、鬧水荒,而今中南部地區水情告急,多座水庫已達警戒線,北部翡翠水庫卻不受影響,始終不缺水。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駱尚廉表示,供水給大臺北地區的翡翠水庫,從1970年代開始規劃、環評與興建的過程中,有許多臺大人的參與投入,包括當時的臺北市長李登輝;歷任翡翠水庫管理局局長,也多為臺大校友,規劃營運水庫時,特別著重加強水土保育工作,如積極治理水庫周邊的土石崩塌,防止土石流失,涵養水源,減少淤積,延長水庫的壽命等,使大臺北地區免於缺水之苦。
駱尚廉指出,遇到缺水時,大家第一時間總會想到抽取地下水來使用。以本校老師過去參與金門水資源及水質改善計畫為例,發現長期超抽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導致井水出現鹽化現象,長久下來將影響以地下水產製的高粱酒(金酒)品質。政府應拓展多元水資源,如設立污水回收廠與海水淡化廠等,多管齊下。
此外,臺大師生亦積極研發水資源永續使用的各項技術,如利用仿生系統的概念發展出許多解方。臺大化學工程系教授童國倫研發的「薄膜蒸餾技術Membrane Distillation」,將前瞻的「仿生全疏型多孔膜」應用於薄膜接觸器的技術開發,以過濾工業廢水,產生可再重複使用的再生水。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侯嘉洪則是利用能源儲存裝置的概念,以「電容去離子Capacitive Deionization, CDI」技術產製再生水,有效解決過去工廠「以電換水」而消耗大量能源的難題,最多可減少1/2的用電量。這二項技術皆由臺大老師所研發並取得專利,已有實際產學合作應用的實績,不僅提升國內的水科技產業,也有助於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臺大秉持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的精神,與全民一起抗旱,面對國內水資源匱乏的議題與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