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長期深耕基礎研究,並積極落實「5+2 產業創新計畫」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等重要科技政策,推動資通訊及生醫科技之研發。在科技部長期支持下,機械系蕭浩明教授團隊,成功運用動態影像分析、影像分解重組、特徵擷取量化、AI演算模型等不同領域技術,成功開發全球首創「腦中風快篩」創新影像技術。此項創新影像技術可即時獲得心律、頸動脈狹窄、心律不整等資訊,有效掌握使用者疾病狀況,以盡早前往醫院作進一步診斷或治療。
國人自主研發,領先國際之「腦中風快篩」創新影像技術
蕭浩明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創「腦中風快篩」創新影像技術,本項技術可快速準確評估腦中風與頸動脈狹窄之風險。頸動脈狹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簡稱CAS)是腦中風先期指標之一,其狹窄程度會造成血流動力學 (Hemodynamics)改變,進而反映於體表脈動。研究團隊利用專利動態影像分析,突顯人眼所無法辨視之細微體表脈動,並擷取脈動特徵差異進行量化處理,從中歸納與疾病間之關係。受測者僅需使用一般相機拍攝頸部影片30秒,系統便會自動將影片上傳至雲端以進行計算分析,整套流程僅需3~5分鐘,受測者可立即收到風險評估報告,包括頸動脈狹窄與心律不整等資訊。
本項技術可提供一般民眾居家檢測,及早發現腦中風可能,以安排進一步診斷與治療,達成「隨時隨地進行疾病檢測」之目標。
頸動脈超音波前第一道快篩防線
目前腦中風診斷的黃金標準之一為頸動脈超音波,然而此類型設備有賴專業醫事人員之操作與判讀。研究團隊已與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長期合作5年,並累積超過500筆臨床案例,與醫院頸動脈超音波檢測結果比對,本技術之準確率可達九成。本產品擁有快速、準確、價格親民等優勢,無操作門檻、亦毋需專業人員判讀,一般民眾可於任何時間與地點快速完成檢測,可望成為頸動脈超音波前的第一道快篩防線、或是居家檢測之具體實踐。此項創新技術於未來將擴展至更多疾病應用,包括心律不整、洗腎病人動靜脈廔管阻塞、巴金森氏症、周邊血管疾病等。
榮獲未來科技獎、國家新創獎、IDA國際設計獎肯定
蕭浩明教授研究團隊在科技部基礎研究經費之支持下,發展創新技術以協助重塑未來之醫療科技,並將研究成果進一步轉化為解決臨床問題之產品。蕭浩明教授研究團隊自103年開始投入「腦中風快篩」創新影像技術之相關研究,技術深耕多年有成,分別於105年及108年取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及美國發明專利,並獲得科技部108年度價創計畫補助,開發此項創新影像技術,產品獨步全球,於109年6月成立新創公司「博想醫學科技」,研究成果已獲得國內外多家創投公司青睞,產學效益豐碩。在國內獎項方面,本項創新技術榮獲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也曾榮獲二次(2016與2019)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國家新創獎」,並於2016國家新創獎榮獲該屆大會最高榮譽「最佳產業效益獎」。在國際獎項方面,本項創新技術榮獲2019美國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 (IDA)國際設計獎「銀獎」之肯定。
造福普羅大眾,極具市場潛力
腦中風為全球造成死亡或嚴重殘疾的主因之一,根據統計臺灣每年健保花費於腦中風治療相關支出為新臺幣146億元,Allied Market Research 預估於2023年全球腦中風相關支出高達367億美元,其複合年均增長率為7.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每年約有1,770萬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喪生,大約占全球死亡總人數31%。目前診斷腦中風技術包括 MRA、CT、頸動脈超音波:MRA與CT屬於侵入式,而頸動脈超音波屬於非侵入式,但均為較大型昂貴之設備,且需要專業醫事人員之操作與判讀。蕭浩明教授團隊所開發的「腦中風快篩」創新影像技術」,擁有體積輕巧、價格親民、準確性高等優點,適合一般民眾於鄰近社區或居家,隨時隨地進行腦中風檢測。本項技術與頸動脈超音波結果比較,其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可早期篩出疾病風險,以減少腦中風發生。本項產品預計於明年或後年完成TFDA認證,可望造福普羅大眾,極具市場潛力。目前規劃與健檢中心、連鎖藥局、診所、藥妝店合作,將產品置放於重要場所,以服務社區民眾;同時也規劃與醫學中心、企業健檢、保險公司合作,根據客戶端需求以客製產品。在未來,希望能將產品推廣至一般民眾並深入每戶家庭,以實現「個人化行動醫院」之夢想。
參考資料:
- 蕭浩明、高憲立、李冠輝、李典儒,「疾病檢測方法及穿戴式裝置」,中華I524878,中華民國 105 年 3 月 11 日。
- H. M. Hsiao, H. L. Kao, K. H. Lee, and D. R. Li, “Method and Wearable Apparatus for Disease Diagnosis,” US10395370, US Patent Office, Aug 27,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