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應力所】2020年產業創新講座 |
時間:2020年1月16日
(四) 下午3時。
地點:本校校總區應用力學館1樓國際會議廳。
應力所為擴展學生視野,特於2020年1月16日(星期四)下午3點起,假應用力學館一樓國際會議廳舉行「2020年產業創新講座」,邀請行政院唐鳳政務委員(講題:臺灣社會創新趨勢)及國家太空中心林俊良主任(講題:太空科技與產業創新)蒞所演講,
歡迎踴躍參加,詳情參見應力所網站
。
|
|
|
【工業工程所】跨領域整合與創新碩士在職專班招生說明會 |
時間:2020年2月8日
(六) 下午2時。
地點:臺大集思會議中心米開朗基羅廳。
臺大工業工程學研究所將於2020年2月8日(六)下午2:00,假臺大集思會議中心米開朗基羅廳(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召開
「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109學年度招生說明會」,歡迎您前來瞭解該所課程設計理念、多元師資及學員的組成。此專班規劃八門模組式設計核心課程,涵蓋公司營運全域,關注企業日新又新發展的各個環節。核心課程針對我國產業的前瞻性需求,結合臺大在工程、生醫、經濟、法律與管理等領域的優勢資源,注重創新研發流程、產業系統整合、製造服務及全球運籌的研究,詳情參見工業工程所網站
。
|
|
|
|
|
2019年亞洲大洋洲頂尖大學工學院聯盟會議 |
2019年亞洲大洋洲頂尖大學工學院聯盟會議(Asia-Oceania
Top University League on Engineering 2019 Conference)由日本東京工業大學主辦,於2019年11月25日登場。本次會議由本院陳文章院長領軍,共5位師生同仁參與,其中包含本院顏鴻威國際事務執行長及本校電機資訊學院逄愛君副院長等。此次會議除由各成員學校工學院院長、副院長及職員等進行學術合作交流外,另有「亞洲大洋洲頂尖大學工學院聯盟學生會議(AOTULE
Student Conference)」,由工學院甄選出席學生代表,與各成員學校學生代表們進行主題式學生研討會。藉由每年一次的會議,各成員學校得以面對面作更一步交流,增進彼此間之互動交流合作。本院陳文章院長自2020年起擔任AOTULE指導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副主席,將於2021年於臺大主辦
AOTULE會議。更多內容
|
|
|
108年度工學院「院務發展貢獻獎」_義芳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工學院陳院長頒贈獎牌予義芳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劉文龍副總經理(右)。 |
本院為表彰校友、社會人士及機構對學院軟硬體建設或學術發展的重大貢獻,自107年起設置「院務發展貢獻獎」,於每年度重要慶典活動頒贈獎座,以感謝其對本院的貢獻。108年度獲選得獎者為義芳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義芳公司),並由劉文龍副總經理於108年12月30日代理陳欽文董事長,出席典禮接受工學院陳文章院長致贈獎牌。
在陳欽文董事長的領導下,義芳公司秉持企業回饋社會、貢獻學校之精神,並為紀念陳董事長先父暨公司創辦人陳芳燦先生,特於本校設置「陳芳燦講座」,每年捐贈40萬元補助化工系邀請國際級學者來臺講學與學術交流,以提升學術研究水準及促進國際合作。104至108年累計捐贈總額達200萬元,期間共有6位國際級學者應邀擔任學術講座、舉辦9場演講,其中107年5月更邀請到國際電池學界知名學者Professor
Dr. Martin Winter蒞臨進行專題演講,對師生研究交流與拓展國際視野深具意義。此外,107學年度起義芳公司另加設講座學者,每年提供化工系1名教授30萬元的獎助。
同時,為獎勵本院化工系優秀博士生,義芳公司提供「鼓勵優秀博士生獎學金」,自104年起連續5年,每年捐贈60萬元,希冀提升研究風氣並厚植產業競爭力。義芳公司多年來獎助工學院師生不遺餘力,對院務發展極具貢獻,爰特此公告以為彰顯。
|
|
|
工學院/電資學院/理學院三院2019下半年度生日聯誼會 |
 |
電資學院李琳山前院長
(左起)、
郭斯彥前院長、理學院吳俊傑院長、工學院陳文章院長、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與理學院劉緒宗前院長合影。 |
工學院、電資學院與理學院每半年聯合舉辦之生日聯誼會,2019年由工學院主辦,下半年度生日聯誼會於12月30日假工學院工綜館243會議室舉行,在工學院陳文章院長、電資學院張耀文院長與理學院吳俊傑院長主持下,三院教師及職員齊聚歡慶。
|
|
|
【堉璘獎學金】開設全校性通識課程-臺灣發展關鍵議題 |
堉璘獎學金計畫辦公室將於108學年度第二學期開授一門全校性通識課程-「臺灣發展關鍵議題」,針對「媒體識讀與挑戰」、「超高齡社會」、「臺灣區域定位」、「面對移民移工」、「建構知識社會」與「產業創新轉型」共六個主題授課,此通識課程為兩週密集課程,共計1學分,授課時間為109年2月24日起至3月5日止每週一、三、四晚間第9節課後;講師陣容包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陳炳宏教授、八福銀髮服務朱偉仁總經理、臺灣戰略模擬學會張榮豐秘書長、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誠致教育基金會呂冠緯執行長與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程九如。詳細授課內容可於選課系統開放後於NTU課程網查詢,歡迎同學踴躍參與。
|
|
|
2020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暑期研究計畫開放申請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簡稱UCSD)邀請本院學生參與該校暑期研究計畫;若獲UCSD錄取,學生將於2020年6月28日至8月29日至該校進行實驗室學習。有興趣之申請者請將所需審查資料備妥,並於2020年2月11日(二)17:00前將所有文件送交工學院辦公室唐小姐(minatang@ntu.edu.tw;
3366-3275),逾時歉難收件,更多申請訊息參見工學院網站。
|
|
|
本校與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物質材料中心(NIMS)研究生合作計畫開放申請(2020年夏季ICGP) |
依據本校與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物質材料中心研究生合作計畫協議書,獎助本校博士班在學學生,前往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物質材料中心進行6至12個月之短期研究。獎助內容包含研究期間之設備使用費、生活費及住宿費,有意申請者請於2020年01月17日(星期五)17:00前,將申請文件繳交策材中心辦公室(鄭江樓607室)徐小姐,詳情參見本院網站說明。
|
|
|
土木系蔡克銓教授與化工系藍崇文教授榮膺2019年傑出人才講座 |
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日前公布108學年度第一期「傑出人才講座」獲獎名單,總計7位得主,其中本校共有5為教師獲此殊榮,且本院囊括2席,獲獎教師為土木系蔡克銓教授與化工系藍崇文教授;蔡教授致力於鋼結構、鋼與鋼筋混凝土組合型結構、地震工程等研究,而藍教授則深耕矽晶材料與太陽光電科技等研究。
|
|
|
化工系童國倫教授與應力所陳建甫教授榮獲科技部2019年未來科技突破獎 |
由科技部主辦之「2019未來科技展(FUTEX)」邁入第3年,受理超過500件作品申請參展,報名的技術經由各領域專家與科技部嚴謹的遴選過程,最終選出88件具有「產業應用性」與「科學突破性」的前瞻科研成果獲得2019未來科技突破獎。此次評選臺大共11件科研成果獲獎,其中工學院獲獎2件,由本院化工系童國倫教授以前瞻的「仿生全疏型多孔膜(Biomimetic Omniphobic Membranes)之製備及其於薄膜接觸器之應用技術開發」與應力所陳建甫教授開發之疾病診斷系統「結合手動式離心機與紙張平臺於疾病定點即時診斷」研究榮獲科技部2019年未來科技突破獎,於2019未來科技展中(12/5-8)展出。
 |
化工系童國倫教授研究團隊 |
 |
應力所陳建甫教授研究團隊 |
未來科技展以展現我國學研界的前瞻技術,以接軌產業與國際為主軸,向國人展示臺灣的研發能量與創新能力,進而成為產學合作的最佳平台。2019年技術聚焦於生技新藥、智慧農業生技、電子光電、半導體、智慧機械與新穎材料、AI人工智慧應用等關鍵領域,除了展示以外,展期亦有安排媒合洽談與未來科技論壇,藉此持續帶動學研與產業界的交流與商機。更多關於兩位教授獲獎研究成果介紹
|
|
|
【水科技再升級
臺灣技術領先國際】吳嘉文教授與侯嘉洪教授開發全球首創奈米孔洞碳材於高效電容去離子系統 |
產業五缺當中的「缺水」可能有解方了,由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計畫所支持的化工系吳嘉文教授與環工所侯嘉洪教授,成功開發出領先全球的創新技術「奈米孔洞碳材於高效能電容去離子系統」,以高效能方式解決水資源問題。
為解決臺灣的水資源問題,科技部長期推動與支持多項專題研究計畫,鼓勵關鍵材料的發展,科技部25日舉行「水科技再升級,臺灣技術領先國際」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介紹年輕學者的研究成果,由吳嘉文教授負責新穎材料的開發,再由侯嘉洪教授負責實際應用於電容去離子系統的設立,他們整合了科技部兩項計畫,成功開發了領先全球的創新技術:『領先國際之奈米孔洞碳材於高效能電容去離子系統』。此兩位優秀年輕教授計畫成果,不僅發表於一流國際期刊Nanoscale,同時獲選為期刊封面
(front cover),2位教授特別將象徵臺灣之臺北101放到封面之中,藉此宣傳這些工作是Made
in Taiwan。更多內容
|
|
|
化工系王勝仕教授榮獲2019年亞洲生物技術聯盟年度傑出貢獻獎 |
化工系王勝仕教授在由韓國梨花女子大學 (Ewha Womans University, Korea)
於11月22-24日主辦之2019年第25屆亞太青年生物工程學者研討會 (The 25th Young Asian Biological Engineers’ Community (YABEC
2019))大會中,接受「亞洲生物技術聯盟 (Asian Federation of Biotechnology)」頒贈年度傑出貢獻獎 (Excellent Service Award),感謝其對於臺灣主辦YABEC 2018
大會之重大貢獻及對於亞洲生物技術聯盟相關學術活動之付出與奉獻。
王教授長期致力於蛋白質聚集疾病相關研究,以不同之工程及生化方法與工具探討與蛋白質聚集形成相關疾病(例如:阿滋海默症,狂牛症,青光眼,及白內障等)之發生機制,並進而尋求有效之抑阿資海制分子與預防策略;此外,王教授亦從事奈米技術或材料在生物領域上之應用,著重於利用生物分子特殊性質以合成奈米等級材料,或發展生物分子與奈米材料結合之偵測系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生化工程領域之重要期刊。在服務貢獻方面,王教授於2015-2018期間擔任亞太青年生物工程學者研討會臺灣區代表,負責籌組臺灣學者團參與年度YABEC
大會、籌劃主辦臺灣區YABEC 2018
大會、及擔任YABEC 2018之大會主席。目前,王教授亦為亞洲生物技術聯盟之Executive Board Member、及臺灣生物技術與生化工程學會(BEST)之常務理事與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
|
|
|
【化工系吳乃立教授團隊】先進鋰離子電池技術之研究成果榮登《Nature
Communications》 |
綠能產業被列為國家未來發展之重點產業,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重要一環在於廉價且高容量儲能電池系統的開發。電動車產業的成功與否亦端賴電池技術的發展。鋰離子電池為未來可預見未來的主要電池技術。其中鋰金屬負極的開發被視為高容量負極材料開發的「聖杯」,世界各先進國家均競相投入相當的研究資源在此議題上。鋰金屬負極的應用主要面臨的挑戰在於鋰枝晶的生成與過低的庫倫效率。前者易導致因電池短路造成之火災,而後者造成電池壽命不佳等重大問題。
化工系吳乃立教授研究團隊,近年來致力於安全與長壽命鋰離子電池技術的研究,倡導以軟質薄膜技術作為人工電極-電解液界面相(artificial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ASEI)的創新概念,借以調控電極表面的充放電行為,增進電池的各項性能。尤其近年來在鋰金屬負極方面技術的開發上屢有重大的進展。吳教授研究團隊於107年研發成功微米級柔性ASEI,為當時抑制鋰枝晶ASEI技術中已知最薄的表面鍍層。減少ASEI厚度能達成更高的能量密度。研究成果發表於《Advanced
Energy Material》期刊。近期更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揭露,運用有機-無機複合材料的設計(上圖),開發出具有高韌性及高溫穩定性之奈米(<100
nm) ASEI薄層,在同時滿足高電流密度以及高鋰鍍層電容量的操作條件下,能有效抑制鋰金屬枝晶的生成,並顯著提升了充放電庫倫效率。也創下成功運用ASEI鋰金屬負極於高溫(50℃)操作之首例。更多內容
|
|
|
【工科海洋系薛文証教授團隊】開發次世代記憶體SS-MRAM獲MRAM-Info專業網站撰文介紹 |
工科海洋系薛文証教授主持之電子與光電實驗室,開發出一種次世代記憶體SS-MRAM(或SL-STT-MRAM)的研究成果,獲得MRAM專業網站MRAM-Info撰文介紹。薛教授研究團隊所開發之一種具有超晶格勢壘 (superlattice
barrier)的自旋轉移力矩式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STT-MRAM),稱為SS-MARM或SL-STT-MARM。SS-MARM同時實現了超低功耗、超高磁阻比值(magnetoresistance
ratio, MR ratio)、高速切換和低電阻面積乘積(resistance-area
product, RA)。SS-MRAM使用一種人造材料(稱為超晶格)來替代傳統STT-MRAM中的單晶 (001)
MgO。超晶格由交替的金屬和絕緣組成,其中在絕緣材料中能夠使用非晶(amorphous) 材料,而不是單晶材料(single
crystalline) 。因此,與傳統的STT-MRAM相比,SS-MRAM性能大幅提升,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製造也更為容易。SS-MRAM可將傳統STT-MRAM的寫入功率和RA值降低90%以上,此外, SS-MRAM的MR
ratio和切換速度可以提高10倍以上,這些結果已在一些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更多內容
|
|
|
本院傑出企業家講座尹衍樑博士獲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桂冠 |
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NAI)12月4日宣布2019年評選來自世界發明家院士共168人,致力研究創新的潤泰集團總裁、唐獎創辦人尹衍樑博士榮獲桂冠,與中研院副院長劉扶東,共2名臺灣人獲此崇高專業榮譽。
尹衍樑博士結合理論與實務,發展特有的鋼筋混凝土設計及預鑄施工系統整合科技,為世界土木營建帶來革新。其發明已被納入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建築工程規範,並運用於高科技廠房及建築物,發揮重大影響及貢獻。
其迄今在臺灣、中國大陸、美國、日本、歐盟及英國等榮獲全球專利共574件,並將重要專利分享提供世界使用,以提升世人生活水準與生命安全、節省地球資源,並於臺灣和美國貢獻大眾專利19件,中國大陸授權7案,共95件專利。
以工程專業享譽國際的尹博士,其所獲之學術榮譽和獎項不勝枚舉,包括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頒贈的亨利·米歇爾企業研究發展獎(Henry
L. Michel Award for Industry Advancement of
Research)、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終身成就獎;俄羅斯工程院頒贈「工程榮譽」勛章、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榮譽博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以及我國經濟部創作發明獎創作獎金牌、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傑出企業家講座」。各工程學會組織榮譽包括中國土木水利學會會士、中華民國地震工程學會傑出貢獻獎及中國工程師學會最佳論文獎等。今年更獲得俄羅斯國家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所頒最高等之榮譽博士,及本次NAI院士,可謂雙喜臨門。更多內容
|
|
|
化工系校友張賴益新博士捐助逾新台幣200萬元設立永續獎學金 |
張賴益新博士
(Brian Yishing Changlai, MD, Ph.D)為本院化工系大學部1967級校友,於戰亂中出生,1963年獲免試保送臺大化工系,畢業後申請到全額獎學金旋即隻身負笈至美,分別於紐約Clarkson大學與Weill
Cornell Medical
School,得到化工博士與醫學博士,行醫逾三十年不曾間斷。張賴博士一家人皆為醫生,長年行醫濟人回饋社會,其深覺工程教育與訓練的重要性,特捐款資助母系獎勵成績優秀之莘莘學子,並於化工系設立「張賴益新化工及醫學博士,戴美利醫學博士及張賴台平醫學博士永續獎學基金」,期能永續嘉惠後學。化工系已擬定獎學金施行辦法,刻正進行相關行政程序,獲核定後即可自發布日起施行。感謝張賴博士慨然捐贈,除鼓勵學弟妹們,亦對教學研究發展助益良多。更多內容
|
|
|
|
|
|
|
1 |
土木系張家銘教授榮獲結構工程學會優秀青年結構工程教授獎。 |
2 |
機械系孫珍理教授與潘國隆教授分別榮獲「科技部108年度熱流成果發表會年度成果海報獎
」第一名與佳作。 |
3 |
土木系趙鍵哲教授、李冠臻同學刊登於航測及遙測學刊之論文「以光學框幅式影像進行水位面及水下物點定位之定性分析」榮獲中華民國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107年度年會論文獎。 |
4 |
土木系張雅博碩士生(趙鍵哲教授指導)榮獲中華民國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107年度碩士論文獎優等。 |
5 |
土木系
王映捷、潘佳旻、周遠同同學(廖文正教授指導)榮獲台灣混凝土學會纖維混凝土球競賽第三名。 |
6 |
應力所王安邦教授指導之博士生蔡沛勳榮獲中華民國力學學會108年度「博士學位論文獎(熱流能源組)」。更多內容 |
7 |
高分子所楊皓任博士生(賴育英教授指導)榮獲2019中國化學年會優秀壁報論文獎。 |
|
|
|
|
|
|
高功率X光繞射分析儀 (High-Power X-Ray Diffractometer) |
材料系於97年六月安裝了高功率X光繞射分析儀
(High-Power X-Ray Diffractometer),製造廠商為日本Rigaku公司,型號是Rigaku
TTRAX Ⅲ。主要規格為:最高功率18
kW;X光光源為旋轉銅靶;可以選用聚焦光束或平行光束;掃描方式為2θ/ω(Out-of-plane掃描)或2θχ/φ(In-Plane掃描)。
可搭配標準試片載座、多工試片載座、薄膜試片載座、高溫試片載座,從事X光繞射分析(材料相鑑定、結晶顆粒大小分析、結晶度、定量…)、薄膜低掠角掃描、殘留應力分析、極圖分析、高解析Rocking
Curve分析、反射分析、倒置晶格面掃描、In-Plane分析及高溫X光繞射分析等。
圖一為以X光繞射進行材料相鑑定。圖二為以X光繞射分析進行結晶度分析。(材料系薛人愷教授(rkshiue@ntu.edu.tw)、高崇源先生提供)。
 |
圖一、以X光繞射分析進行材料相鑑定。 |
 |
圖二、以X光繞射進行結晶度分析。 |
|
|
|
|
|
|
(為了促進院內老師對相互研究領域的瞭解,增加未來合作機會,工學院簡訊每期邀請大約3~5位相近領域教授提供最近發表論文摘要刊登。如果您有研究成果願意與大家分享,亦隨時竭誠歡迎來稿。)
|
應力所近期研究成果摘要:(下期待續) |
莊智勝、吳杰穎、阮柏翰、侯乃誠、范育睿、魏培坤、沈弘俊*:LMP1 gene
detection using a capped gold nanowire arra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in a microfluidic chip. Analyst, Vol. 145, pp.
52-60. (January, 2020). |
目前針對鼻咽癌的潛伏膜蛋白檢測,主要是利用聚合酶鏈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即時聚合酶鏈鎖反應(real-time
PCR)兩種方式。而現今對於醫療與生命安全的需求下,快速且靈敏的檢測方法對於癌症的篩檢可以提供更有效且經濟的方式。在開發快速檢驗裝置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利用表面電漿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奈米線陣列晶片、結合微流道系統來進行。而在一代的快速檢驗設備開發,則是以為流道設計為主的晶片實驗室
(Lab-on-a-chip)
,來結合表面電漿共振晶片。
本研究利用自動化的熱壓紋奈米壓印機,製作表面電漿共振晶片(SPR),並針對晶片製作的重複表現性進行測試。實驗結果顯示,自動化壓印的SPR晶片其共振波長的誤差變化在
1%
以內,表示此一奈米壓印機可以產出高良率的SPR晶片。而利用自動化的設備,則可以確保大量製造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將SPR晶片與微流道結合,可以針對DNA進行即時動態檢測(kinetic
binding analysis)。檢測結果顯示,DNA增幅後的產物,利用本系統僅需重複5次循環,即可量測到SPR吸收波峰的變化情形;而以膠體電泳則最少需重複20次循環以上,才能確認結果。
本系統的開發可以有效簡化DNA放大的測試時間與步驟,提供快速檢驗(Rapid
test device)與晶片實驗室(Lab-on-a-chip)在開發上所需的基礎學理與技術。而檢測設備本身使用一般可見光源,能降低製造成本與進行即時量測監控,並改善現有Localized
SPR的靈敏度與偵測限度。此一裝置的開發,對於定點照護檢驗(point-of-care
testing)在醫療與癌症上的開發與應用,提供了更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沈弘俊所長提供
sheenh@ntu.edu.tw)
 |
圖1. SPR晶片製造設備與重複性測試。 |
 |
圖2. LMP1 DNA即時監測與SPR雜訊比 |

|
圖3. DNA增幅產物膠體電泳分析與SPR檢測結果。 |
|
|
|
羅英傑 (Ying-Jie Lo)、李雨 (U Lei)*:Measurement
of the real part of the Clausius-Mossotti factor of
dielectrophoresis for Brownian particles
to appear in Electrophoresis (V.41, No.1-2, 2020), be chosen as the
front cover article. |
本研究提出一項布朗粒子作介電泳時其柯莫氏因子實數部份(Kr)的量測方法;該方法的依據為史莫諾考斯基方程式的一項分析解、並在一項經適當設計的微流道內執行。微流道以聚二甲基矽氧烷鑄造在一玻璃板上,玻璃板上製作有四片呈對稱分布的雙曲線形電極,使在電極中央上方產生一類同彈簧力的介電泳力,以約束粒子在當地作拘束下的布朗運動。所需量測的數據為粒子位移的時變量,據此以求取機率密度函數、並進而求取Kr。本文以粒徑為一微米的聚苯乙烯粒子進行實驗,以驗證提出的方法及量測設備;由量測結果導出的界達電位確與經典粒子表面電導理論者相符。因介電泳力正比於Kr,而很多生物粒子及人造功能性粒子的Kr均屬未知、且甚少被量測,因此本研究除在學術上具一定價值外,對如何以介電泳去操控及鑒定次微米粒子也有相當助益。在外加一光鑷後,理論上本方法也可延伸用以量測粒子的永久電偶及總極化率。(李雨教授提供
leiu@iam.ntu.edu.tw)
 |
量測粒子在保守式介電泳力(FDEP)作用下作布朗運動的位移歷程,以獲得位移的機率密度函數f(r),並從而導出柯莫氏因子的實數部份(Kr)。 |
|
|
|
陳宥羽、葉旻鑫、鍾采甫、蔡劭璞、楊哲人、徐振哲、何國川、陳奕君、陳建彰:Electrochem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Investigations of PtFe Nanocompounds Synthesized
by Atmospheric-Pressure Plasma Jet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vol. 167, 056501 (2020) |
本研究使用常壓噴射電漿將硝酸鐵及氯鉑酸混合前驅物水溶液薄膜轉換為PtFe奈米複材。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顯示製備之PtFe奈米複材上方為奈米顆粒結構,下方為一連續薄膜。所製備之材料為結晶和非晶的混合相,X光電子能譜顯示Pt大多以金屬形式存在而Fe多以氧化態存在。使用5秒常壓噴射電漿鍛燒的PtFe奈米複材對電極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已具有高效率,顯示常壓噴射電漿的快速製程能力。除了快速製程的優點,本製程所製備的PtFe對電極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具有和15分鐘爐管鍛燒Pt對電極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相當的效率,因此可以有效減少貴金屬Pt的使用量,降低太陽能電池的成本。實驗結果顯示氮氣常壓噴射電漿為一省時省能源的綠色製程。下圖一為電子顯微鏡之實驗結果。(
陳建彰教授提供
jchen@ntu.edu.tw)
 |
圖一常壓噴射電漿製備PtFe奈米複材之電子顯微鏡實驗結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