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校89年校慶

  八十九年來,臺大在歷任校長擘劃經營與師生同仁努力不懈下,各方面均有傲人的成就。
  臺大多年來始終追求卓越、邁向頂尖、關懷社會,傳承「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校訓,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懷抱著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的精神,期許臺大人應有創造未來、改變世界的勇氣與夢想;並心懷感激,時時刻刻努力證明台大的價值,以思想改變社會,以研究增進人類知識,以創新帶動產業進步。
  各項慶祝活動即將陸續展開,希望師生同仁、校友、家長及各界人士熱烈參與,讓我們 齊祝 臺大 生日快樂!
更多訊息
 


工業工程所跨領域論壇

  時間:106 年 11 月22 日(星期三)19:00~21:00
  地點:台大普通教學館102教室

  本院工業工程所舉辦之〈工工、經濟、土木、國發四系所跨領域論壇〉 ,邀請桃園市王明德副市長/土木系兼任教授蒞所演講, 主題為:「智慧城市之規劃推動」,歡迎參加。
 


近期專題演講時間表

日期

演講者

服務單位

題目

地點

11月17日

(14:20)

蔣酉旺 教授

中山材料光電系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of Multiple-Crystalline Block Copolymers

共同教室311室

11月17日

(15:30)

黃國維
執行長

經濟部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辦公室

On-going tranforming--Taiwan Petroleum Industry grows with Circular Economy

博雅館103教室

11月20日

(14:30)

周至宏
講座教授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計算智慧在智慧機械的發展與應用

工綜B03

11月21日

(14:20)

簡彣蓁
副執行長

時代基金會

預見你的醫工未來‧時代實習訓練計畫

基醫302講堂

林書聖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億觀生技

11月24日

(14:20)

李文亞 教授

北科大化工系

Nonvolatile Donor-Acceptor Polymer Memory

共同教室311室

11月24日

(15:30)

張煜光 主任

明志科技大學生化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Novel technologies for extraction of proteins: stirred fluidized bed adsorption and nanofiber membrane chromatography

博雅館103教室

11月27日

(10:20)

彭裕民 所長

工研院材化所

新興材料的趨勢

博雅館101室

11月27日

(14:20)

蔡孟勳 教授

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Introduction of Intelligent Motion Control System and Smart Manufacturing

工綜B03

11月27日

(14:20)

李綱
副教授

臺大機械工程學系

Model-based iEV/AV development and XiLS validation

應力館國際會議廳

11月28日

(14:20)

林彥穎
助研究員

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

另行公布

基醫302講堂

12月1日

(14:20)

莊宗原 教授

中醫大藥妝系

水溶性樹枝狀高分子的合成及其在奈米與生物材料應用

共同教室311室

12月1日

(15:30)

Prof. Ryu Abe

Kyoto University

New Mixed Anion Photocatalysts for Visible Light Induced Water Splitting

博雅館103教室

12月4日

(10:20)

簡宗仁
執行長

全球海外控股公司

海外營建管理與實務經驗

博雅館101室

12月4日

(14:20)

廖英皓 教授

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另行公布

工綜B03

12月4日

(14:20)

鄭誠功
特聘講座教授

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如何成功轉化生物力學的研究成果

應力館國際會議廳

12月5日

(14:20)

李明翰 先生

永齡健康基金會H-spectrum執行團隊

另行公布

基醫302講堂

12月8日

(14:20)

江佳穎 教授

台科大化工系

另行公布

共同教室311室

12月8日

(15:30)

許展嘉
專案經理

李長榮化工研發處

研發工作分享

博雅館103教室

12月11日

(10:20)

林志光 教授

中央大學機械系

撓曲變形對軟性電子導電與封裝薄膜功能性質之影響

博雅館101室

12月11日

(14:20)

林得勝 教授

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

另行公布

工綜B03

12月11日

(14:20)

朱閔聖
總經理

穩晟材料科技公司

碳化矽材料及市場發展趨勢

應力館國際會議廳

12月12日

(14:20)

黃怡晴
助研究員

國家實驗研究院創新創業推動組

我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與發展現況

基醫302講堂

 


 

 

機械系陳炳煇教授、化工系藍崇文教授榮膺106學年度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宗倬章先生講座」

  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為提升本校工學院各類工程領域水準,特設立「宗倬章先生講座」,以獎勵學術地位崇高或產學合作績效卓著之教授。基金會每年提供至多二個名額,每位獎金新臺幣四十萬元;講座任期一年,期滿可再重新接受推薦或評選;曾獲二屆講座者,即成為終生榮譽,不再接受推薦或評選。本學年度獲獎人為機械系陳炳煇教授和化工系藍崇文教授


■ 陳炳煇教授簡介

  陳炳煇教授在1988年從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就回台大機械系服務,歷任台大機械系副主任、主任、與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主任,期間共發表一百五十五篇以上的期刊論文,一百七十篇以上國內外會議論文,兩本專書,並獲得十八項國內外專利,擔任中國工程學刊機械類召集人,與一個國際期刊編輯委員會的委員,也擔任國內外五十個以上學術期刊審查學術論文,根據Web of Science的資料庫,論文被引用數超過1369次。研究的領域從早期所投入的飛機引擎葉片散熱的研發,後來踏入跨領域的整合應用的領域。研究的領域主要著重在七個不同主要領域,分別為生物分子(DNA或蛋白質)感測平台的研發、感測器的開發、熱管或散熱片研發、奈米流體應用、表面改質後的沸騰與冷凝熱傳、微奈米結構親疏水現象、與微流道晶片實驗室等。更多內容


■ 藍崇文教授簡介

  藍崇文教授為本校終身特聘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材料科學博士,過去二十多年學術與產業貢獻傑出。曾任台大與工研院合聘的資深研究員兼太電中心主任(2007-2010),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4-2007),傑出計畫主持人(2008-2011),第一屆台大的研究貢獻獎(2005)、台灣化工學會賴再得獎(2008)與金開英獎(2011)、2012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2016 年東元獎等國內重要獎項。2016年榮獲國際晶體生長學會(IOCG)三年一度的最高榮譽Laudise Prize,表揚其在太陽能高效多晶矽長晶技術的重大突破及對其長晶機理的分析與模擬等重大貢獻。2017年更榮獲亞洲光伏協會的『技術成就獎』,並在上海全世界最大的SNEC展會與科學論壇給大會報告。更多內容
  綜上所言,陳炳煇教授和藍崇文教授之教學、研究、服務各方面表現卓越,獲選為「宗倬章先生講座」,乃實至名歸。


馬來西亞臺灣教育中心 10/7揭牌啟用

  為推廣華語文學習與宣傳臺灣高等教育,促進臺灣與馬來西亞雙方大學校院間的交流合作,國立臺灣大學與馬來西亞臺大校友會攜手成立馬來西亞臺灣教育中心,於106年10月7日在馬來西亞臺教中心辦公室舉辦揭牌啟用典禮,由駐馬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章計平、臺大教務長兼臺教中心主任郭鴻基、臺教中心副主任陳文章、臺教中心執行長洪泰雄、馬來西亞校友會會長侯建成、臺教中心營運長劉景志等多位貴賓揭牌,象徵推廣臺灣教育的新里程碑。
  郭鴻基主任在啟用典禮上致辭時表示,臺大一向重視國際學生,尤其是東南亞的優秀學子,近年來更在馬來西亞推展海外高中推薦入學,效果顯著,因此想把這些資源與臺灣各大學共享,促進臺灣的高等教育更蓬勃發展,造福更多莘莘學子。此外,郭主任也表示當地華人文化依然保存相當完整,對於日後推廣華語文教育奠定了穩定的基礎。
更多內容
 


工學院近期訪賓

[ 哈佛大學 ( Harvard University ) ]


 

  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工程與應用科學院(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院長Frank Doyle教授於10月30日來訪本校,由本院陳院長與中研院原分所陳貴賢所長、本校凝態中心林麗瓊主任共同接待。
 

[ 九州工業大學 ( 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


 

  日本九州工業大學(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生命科學暨系統工程學院(Graduate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Wada教授於106年10月12日來訪臺大工學院,由陳院長與製造自動化研究中心王富正主任接待。兩院已於今年八月完成兩院間的交換學生協議簽署。

 

工學院教師106學年度止獲聘特聘教授共51位

  工學院目前共36位臺大終身特聘教授及15位三年特聘教授,在臺大現有236位特聘教授中,工學院佔51人,詳工學院網站
 


材料系莊東漢教授榮獲第24屆東元獎

  工學院材料系莊東漢教授榮獲第24屆東元獎(化工/材料科技類),於2017年11月4日由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頒發80萬元獎金及獎座;莊教授此次獲獎的主要研究亮點是針對IC及LED封裝打線接合,開發出ㄧ種創新的銀合金線,除了合金組成的最佳化,更經由特殊的抽線及退火製程,在晶粒結構內導入大量低界面能的退火孿晶,使線材具有極佳的機械性質與熱穩定性,卻不會過度影響銀的高導電性,這種銀合金線的價格大約只有傳統金線的20%,但是在打線接合作業性及封裝產品可靠度幾乎和金線一樣,性能更遠超過幾年前封裝產業推出的鍍鈀銅線,已逐漸成為市場主流,不僅扭轉了過去數十年國內封裝產業所使用的金屬線材完全被幾個國際大廠壟斷的局面,更填補了我們的ㄧ個產業缺口。
 


化工系趙玲副教授榮獲第五屆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年輕學者創新獎

  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第五屆「年輕學者創新獎」經第八屆董事會106年度第一次會議完成審查,共計10位得獎人。本院化工系趙玲副教授榮獲生物醫學組「年輕學者創新獎」,趙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仿細胞膜生物晶片、細胞膜上特殊相變化的研究及應用。


 

 
1

機械系顏家鈺教授之研究成果「在腫瘤治療期間避免能量累積在骨頭區域之超音波能量阻隔件」獲得美國發明專利證書。

2

土木系趙鍵哲教授指導之碩士生李冠臻榮獲 Asian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2017 ISRS (Indi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 Award on Poster Presentation.

3

木系陳釆宣研究生 (陳柏翰教授、郭榮欣教授共同指導) 榮獲東京都公司106年度學術論文獎佳作,該論文題目為:以COBie為基礎之智慧建築設施管理資料整合。

4

機械系楊鏡堂教授指導學生蔡禹擎,以《再生能源及水資源之聯合運用模型與離岸風力技術發展分析》論文榮獲台灣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會2017年TAERE優秀博士論文獎


 


 

臺大先進動力研發中心

  臺大先進動力研發中心藉由科技部補助的兩項大型研究計畫:「深耕工業基礎技術專案計畫-大功率動力系統與電動車輛效率提升及可靠度基礎技術研發」和「第二期能源國家型計畫-智慧節能iPHEV動力系統暨XiL平台發展與驗證」,由系上參與計畫的教授:陳炳輝、顏家鈺、陽毅平、吳文方、鄭榮和、劉霆、李綱、蔡曜陽等八位教授,共同於臺大水源校區車輛實驗室中建置一套針對車輛動力系統的XiL測試驗證平台。該XiL測試平台整合了Model-in-the-Loop(MiL)、Controller-in-the-Loop(CiL)、Hardware-in-the-Loop(HiL)、Driver-in-the-Loop(DiL)和Traffic-in-the-Loop(TiL)測試平台,使得在車輛開發流程當中,動力系統當中各項子系統或部件得以單獨、或與整車模型互動進行更多車輛行駛工況的模擬驗證。

V型車輛開發流程與XiL測試驗證平台。

2014年馬達動力計建置完成。

  先進動力研發中心於2014年建置完成AVL公司的250kW馬達動力計和一台200kW的電源供應器和馬達驅動模組,除了滿足高功率馬達的測試需求,亦可提供電動車的動力系統測試。隔年更引進了另外一台AVL公司的220kW輪端引擎動力計,可提供引擎系統或複合動力系統的測試驗證。同時也添購了周邊系統和一套dSPACE公司的車輛模擬器,除了針對馬達驅動電力進行精密的量測與分析之外,亦可於車輛模擬器當中建構模型,與真實的車用控制器進行通訊,完成CiLS測試平台的建置。

2015年引擎動力計建置完成。

2015年CiLS測試驗證平台建置完成。

  先進動力研發中心更於2016年將所有設備整合在一起,並且引進AVL公司的InMotion整車模擬軟體,使得電腦模擬的車輛模型當中的動力系統硬體,可以在動力計端進行實車行駛的負載測試,完成動力系統HiLS測試平台的建置。2017年引進駕駛平台並且匯入實際道路資訊,並與dSPACE車輛模擬器整合,只要操控方向盤,便可以使得駕駛行為影響車輛的行駛,完成DiLS測試平台的建置。

2016年動力系統HiLS測試平台完成整合。

2017年DiLS測試驗證平台建置完成。

  測試是驗證設計的必要工作,藉由先進動力研發中心所建置的測試平台,可以在車輛開發前期確認系統的可靠度,以減少實車測試時可能會發生的危險。同時也可藉由電腦模擬的方式,在可以控制環境變因的實驗室當中,進行系統效能的耐久測試和性能的調教,如此可以大幅降低開發時所需的時間和成本。目前先進動力研發中心正積極與國內納智捷車廠的研發單位(華創車電技術中心)進行產學合作,開發相關車用零組件,逐漸建立起國內車輛電氣化所需的技術,並且進軍國際車用市場。除了華創車電公司以外,先進動力研發中心也正在與其他車輛相關業者進行合作(如電動機車、電動巴士等等車廠業者)。2016年台北101公司捐贈一台F1賽車模型給予先進動力研發中心,以供教學研究之用,未來計畫亦將視情況改裝為電動賽車。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鄭榮和主任jhcheng@ntu.edu.tw提供


 


 

(為了促進院內老師對相互研究領域的了解,增加未來合作機會,工學院簡訊每期邀請大約3~5位相近領域教授提供最近發表論文摘要刊登。如果您有研究成果願意與大家分享,亦隨時竭誠歡迎來稿。)

土木系近期研究成果摘要:

張心瑜、黃良雄、林孟郁、張高豪:Application of a Pre-coated Permeable Layer to a Pipeline Partially Buried in a Porous Seabe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CE, ISSN 0733-9399(2017)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around a pipeline partially buried in a rigid porous seabed of infinite depth (Figure 1.) are numerically examined using the classical boundary-element method. A simplified model, comprising an impermeable circular pipe with/without a permeable protective coating,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oscillating-flow case. Darcy’s law and the potential-flow theory form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regular perturbation method prohibits the occurrence of the highly ill-conditioned linear systems due to substantial difference in the order of magnitude among the flux and pressure continuity conditions across the soil- and coating-water interfaces. The computed results of uncoated cases reveal that the pore-fluid velocity rapidly increases in seabed areas close to the pipe (Figure 2.). A remedy for this is to utilize a pre-coated permeable layer, which effectively eliminates the localized regions of the flow-induced pressure concentration (Figure 3.).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helpful results so far, which might lead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cheap novel approaches to the prevention of piping effect. DOI:10.106/(ASCE)EM.1943-7889.00001222.(黃良雄教授提供 hlh@ntu.edu.tw

Figure 1.  Sketch of the model geometry.

Figure 2.  Fluctuations in tangential pore-fluid velocity along the bimaterial interface. (a) uncoated case; (b) coated case.

Figure 3.  Close-up view of the pressure field in the area of interest. (a) uncoated case; (b) coated case.

 


許浚嘉、朱致遠* (2014) Long-term Congestion Anticipation and Aversion in Pedestrian Simulation using Floor Field Cellular Automat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48, 195-211.

  大眾運輸場站的安全與否對於設施使用者或其管理經營者都有絕對影響,而行人疏散的時間長短則是其主要指標之一。由於行人疏散的實際資料蒐集不易,而利用實驗或演習的方式模擬行人疏散不真實且十分昂貴,因此,發展電腦模擬行人移動行為以預測大眾運輸場站的行人疏散時間成為一合理有效的評估方法。
  
Floor Field Cellular Automata (地面場細胞自動機,簡稱FFCA)為目前最常用之行人電腦模擬模式之一。過去FFCA研究著重於行人間的局部(local)微觀互動行為,但對於較全域的路線以及目的地選擇行為較為缺乏,過去曾有許多研究延伸FFCA以改進上述問題,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而本研究之突破在於將巨觀的擁塞預測以及迴避行為納入FFCA,可表現出更合理的路線以及目的地選擇行為,其研究貢獻主要有二:第一,本研究提出依時性靜態地面場(time-dependent static field),其計算過程包括:「行人路徑預測」、「擁塞預測」、以及「依時性旅行成本」。第二,本研究蒐集實際資料以校估模式中的重要參數,包括擁塞的判定門檻以及擁塞迴避行人之比例,真實性較許多採用假設數據之研究更高。(朱致遠教授提供 jameschu@ntu.edu.tw

台北捷運月台之行人移動模擬

 


楊國鑫, Uzuoka R., Thuo J.N., 林冠良, and Nakai T.:Coupled Hydr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wo Unstable Unsaturated Slopes Subject to Rainfall Infiltration. Engineering Geology, DOI: 10.1016/j.enggeo.2016.11.006, 216, 13-30. (2017)

  台北貓空纜車一塔柱下邊坡,因20088月薔蜜颱風帶來大量豪雨,累積雨量達到453 mm,導致淺層邊坡崩塌。此後,貓空纜車暫時停止營運,並著手進行補救措施以及其他塔柱邊坡的安全監測,以確保纜車系統的安全性。在持續監控下,發現在連續的乾濕季循環作用下,其他塔柱下邊坡也出現過量位移的問題。有鑑於此,本文利用非飽和土壤力學理論,考慮基質吸力對土壤有效應力之影響,以滲流與應力耦合有限元素分析探討上述兩不穩定邊坡的破壞機制與邊坡位移的成因。有別於一般將地下水位抬升的傳統邊坡穩定作法,滲流與應力耦合分析可以有效模擬降雨、土壤飽和度­、基質吸力、土壤應力、應變、剪力強度以及安全係數等之間的關係。分析結果可用於解釋傾斜管所監測到邊坡位移背後的應力資訊,以判斷所監測到邊坡大位移其應力與安全狀況,最後對邊坡穩定性提出適當的整治工法與建議。研究結果顯示,在破壞案例中,邊坡崩塌主要是因基質吸力隨著降雨入滲而遞減,造成土壤有效應力下降,土壤剪力強度降低。淺層邊坡破壞發生於表層土壤逐漸接近飽和時。在過量位移案例中,分析結果指出,降雨入滲的浸潤帶發展至較深層的土岩交界並於土岩交界面累積造成正孔隙水壓,產生土壤塑性變形並持續隨時間而累積。(楊國鑫教授提供 khyang@ntu.edu.tw

圖一、滲流與應力耦合有限元素分析模型

圖二、邊坡破壞案例中,降雨與邊坡位移關係圖
(位移突增時間點與觀察到的邊坡破壞時間點吻合)